找到相关内容106篇,用时2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阿含經》的菩薩道──兼論《般若經》的出現

    、(3)內外,擴大範圍至十八或二十:例如,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卷408(第二分)記述著:  爾時,具壽舍利子問具壽善現言:「云何菩薩摩訶薩入正性離生?」善現對曰:「舍利子!若菩薩摩訶薩修行...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,作如是觀,名入菩薩正性離生。」(T7, p44b)  此處指出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,入正性離生時,現觀了十八:(1)內、(2)外、(3)內外、(4)空空、(5)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5740246.html
  • “随自意三昧”及其当代意义

    随自意三昧·行威仪晶》)众生由十二缘起支首“(无始)无明”始,观“(无始)无明”性,则生与死皆悉空寂。  “无始”为《大般若经》卷一所列“十八”之一,又称为“无限”、“无际”、“无前后”,...无明解脱故。乃至老死皆得解  脱。以是因缘。我今安住常寂灭光,名大涅槃。  “毕竟”也为“十八”之一,指究竟、绝对的,“毕竟,名诸法至竟,不可得,非常非灭故”。(《大般若经》卷一)涵盖一切为万有...

    程 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2263770.html
  • 《金刚经》的初期大乘之特色

    遍十方”。从“”又进入“不”。以及说明了“佛性”具备十力无畏,十八不共法等等的功用和一切世出世间万事万物,甚至于十八等等的含义。而在《金刚经》中所表现的正是简单而朴素的,如经中说的:“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”或者,“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”可见:...

    达照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15041639.html
  • 传译宗经典的译经大家鸠摩罗什

    》,共三卷。有人根据罗什曾作《实相论》而将罗什的思想归纳为“实相宗”,罗什的禅法为“实相禅”。 从罗什的译籍来看,他弘扬了大乘宗之中观学。对于中观派之,有十八之说,得非常彻底,而...传译宗经典的译经大家鸠摩罗什 与庐山遥相呼应,在北方的长安则形成了以鸠摩罗什为核心的佛学中心。如果说南方的慧远探索的是佛教中国化的道路,那么北方的鸠摩罗什则重于准确而又系统地介绍印度佛教。般若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2650339.html
  • 鸠摩罗什及其译籍

    放光经》中曾列举出十四种,罗什所译的《大品般若》则列举出十八,它们是内、外、内外、空空、大、第一义、有为、无为、毕竟、无始、散、性、自相、诸法、不可得空、无法、有法、无法...鸠摩罗什及其译籍   鸠摩罗什以其译经的功绩被载入佛教史册,虽说中国佛教史上有四大译经家之说,但最为重要的是鸠摩罗什和玄奘,鸠摩罗什的译典代表了有史以来译经的最高水平,他译介了以印度佛教大乘宗为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2850343.html
  • 中国佛教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

    哲学的诠释与研究。 (2)运用现代语言诠释佛教哲学的术语、概念和范畴,界定其意义,解说其思想。比如,佛教哲学的核心性范畴“”,就有二、三、四、六、七、十、十一、十二、十四、十六十八、十九、二十空等多种说法,如何界定“”的意义,实在并非易事。笔者经过多年反复的体会与思考,认为佛教讲的“”有多层次的意义,并用现代的表述方法就其主要意义概括为四层:第一,性。从存在论...

    方立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3352038.html
  • 西藏密宗艺术新论

    教教义之图形,旧称谓之表法。如云:九面者,即表大乘九部契经。二角者,表真俗二谛。三十四手,加身语意三门,即表三十七品。十六足者,表十六。右足所蹈人兽等八物,表八成就。左足所蹈鹫等八禽,表八自在。躬形,表无挂碍。发竖,表度一切苦厄。他如有身具三十六足者,即为三十七菩提道品之表法。十八手者,即为大般若之十八,亦为十八界。三眼者,即三明,亦为佛眼、慧眼、法眼之示相。九个头者,为九次第定,亦示大乘以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55256100.html
  • 慧学概说

    虽诸名异,然其体性,仍是无差别。以般若之含义最深广,到达究竟时,转名为菩提或萨婆若(智海)。  慧以“简择为性”,约作用立名,在初学名为观(毗钵舍那),即善分别。《般若经》中的十八,即寻求诸法性的种种...证圣果的学者,所具有的抉择慧力是世间智;二乘圣者能通达苦无常无我,超出世间的证慧足出世间智:佛与菩萨所有的大乘不共慧,虽出世间而又二谛无碍,以寂灭性,自他并照的智是出世间上上智。此分类与龙树《大智度论》...

    寂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5163741.html
  • 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所藏《碛砂藏》

    头头避其本位,非闽文也。又初分四百卷八十  五品说二十。二分七十八卷八十五品说十八。三分  五十九卷三十一品说十六,斯亦广略不同耳。或谓略  者闽,然不究其源,擅以二十补之,寔乖其文,抑违佛 ...也。元此《四十二章经》皆有来因,是永平七年明帝夜梦一人,体有金色,项有日光,下而至殿前。明旦宣问群臣,有通人傅毅,占梦奏曰:臣闻西域有得道者号曰佛,轻举能飞,具六神通,今应此梦厂帝悟大悦,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62765350.html
  • 佛法与世间

    要求,此即有情生存之向善意欲也(大乘入道,于三类缘起中特以受用缘起为转枢;十八观始于内外,而慈氏解之为能食所食;菩萨地上 王大业,于佛三身中唯受用身之是修,而唐人译之为食身。食之于道关系可见)。...喻“破壁成不解壁”而谈,于世间履践实际即是涅槃,且即从实际意义而说世间性寂。此乃佛法对世间加以肯定处,有情之生存事实固不能一笔抹煞也。在大乘根本经典《法华经》开卷《譬喻品...

    吕澄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5366702.html